黄显中 杨紫薇:“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方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首次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升华到新的理论高度。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仅需要弄清楚“六个必须坚持”的具体内涵、鲜明特征及理论贡献,而且需要根据“六个必须坚持”的出场,把握好其逻辑方位、根本性质和理论根基。本文根据“六个必须坚持”的最初出场,剖析其所蕴含的本位、本根、本质及其意义功效,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把握中国化时代化:“六个必须坚持”的本位与结合中介
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概括凝练,目的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前者表明“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方位和核心地位,当前对其关注较多;后者证明其在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功能方位和中介地位,有待进一步揭示出来。
第一,“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年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而且以成功实践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性、生命力。关键在于必须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明确提出“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运用“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不仅直接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命题,而且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金钥匙”,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创造并运用“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敞亮的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核心密码。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是掌握运用好“两个结合”的中间环节。“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可能,但“两个结合”本身同样存在如何可能的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答和解决。回顾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结合”不好的教训极为深刻。“两个结合”的有效实现,不仅需要其中三个方面的积累和储备,而且需要高超的理论和实践智慧。这是对“两个结合”实践的严峻挑战,又提出了通过中介促进“两个结合”的问题。1934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方法就是中介,就是完成“两个结合”任务的“桥”或“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位于“桥”或“河”的两端。毛泽东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懈探寻“相结合”的中介和桥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两个结合”前提下概括提炼出“六个必须坚持”,其出场逻辑内在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之中,旨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两个结合”根本路径的深化,是实现“两个结合”的中介和桥梁,这是“六个必须坚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出场的功能方位。因而对于“六个必须坚持”,不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坚持好和贯彻好,还需要作为实现“两个结合”的中介和桥梁把握好和运用好。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相较于“两个结合”三个要素的独特优势。“六个必须坚持”成为实现“两个结合”的中间环节,源自其相对于“两个结合”两端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端各自包含相结合的两个要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需要系统学习、融会贯通才能练就为看家本领;“中国具体实际”表现为个别的、零散的事实,需要全盘了解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透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文化典籍和文明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深度激活。“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和最新成果,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又克服各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局限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比,“六个必须坚持”更为通俗、更易把握,是“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华民族话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比,“六个必须坚持”具有概括、提炼的理论特点,是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规律揭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六个必须坚持”具有时代性、现代性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六个必须坚持”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使之成为“两个结合”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中介和桥梁。
第四,“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六个必须坚持”,解决人们思想深处“两个结合”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能不断开辟新境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两个结合”的中介和桥梁,并不意味着替代或抛弃“两个结合”,而是使参与“两个结合”的因素更好理解、更易掌握,让“两个结合”成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武器。同时“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价值立场、思维方式、评价准则,使“两个结合”更加管用。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只有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思想精髓,把“六个必须坚持”与“两个结合”相分离,没有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理解创造“六个必须坚持”的“两个结合”机理。将“六个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割裂,没有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六个必须坚持”的功能定位,不可能发挥“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把“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基本点”,不断沿着“六个必须坚持”的方向开出新的思想之花,不断经过“两个结合”结出新的理论之果。因此,必须将“六个必须坚持”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地位,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六个必须坚持”的本根。
二、领握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的本根与转合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之前,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表明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六个必须坚持”的本根,但将“六个必须坚持”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者为数不少。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必须把握好其世界观,再把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并将方法论提升为世界观。世界观不会自然转化为方法论,方法论不会自动提升为世界观,其转合环节正是“六个必须坚持”,但这在研究中有待进一步阐述清楚。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坚持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原创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观察和把握国家前途命运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就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要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守正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独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根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世界观。世界观并非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性把握,并形成相应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认知性理论,为人们提供了观察、把握现实世界的理论世界观。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套“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系统完整理论,形成实践性世界观,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实践由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张力推动,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生成关于美好世界的理念和理想。基于现实世界追求美好世界,立足理想世界改造现实世界,产生“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两个世界通过实践不断相互趋近和彼此靠近。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时代团结奋斗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更高阶段、更高层次,中华民族正信心百倍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而“六个必须坚持”既非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世界观,又非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世界观,而是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实践世界观,是在化解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张力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世界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世界观,是源于实践、为着实践、指导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六大鲜明品格,对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是其实践世界观的主体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坚持自信自立”,是其实践世界观的品格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持建设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世界;“坚持守正创新”,是其实践世界观的方向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坚持建设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超越的世界;“坚持问题导向”,是其实践世界观的路径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坚持建设以问题为驱动不断改变的世界;“坚持系统观念”,是其实践世界观的方法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建设运用整体性辩证法才能把握、引领和改变的世界;“坚持胸怀天下”,是其实践世界观的视野之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建设包容人类文明又促进人类更好发展的世界。“六个必须坚持”合则为其实践世界观,其实践世界观分而为“六个必须坚持”。因此“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从六个维度共同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世界观。
第四,“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纽带。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世界观与方法论又是统一的,1937年毛泽东指出:“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也就是其方法论,关键在于世界观如何转化为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的六个维度,而将其运用于观察、把握、引领世界就是方法论。因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六个必须坚持”起着将两者统一起来的纽带作用,使其世界观通过“六个必须坚持”转化为方法论,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是多元的统一,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却是总体唯一的,“六个必须坚持”又是多元方法提升至世界观高度的根本途径。因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其作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作用,并非将“六个必须坚持”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能解决,相反避免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分离割裂开来,又通过“六个必须坚持”促进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合,才是“六个必须坚持”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应有理论功效,从而使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得以充分体现。
三、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的本质与重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接着提出“六个必须坚持”。这表明“六个必须坚持”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与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纵横交错,共同构成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就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言,“六个必须坚持”各自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阐明。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的概念,又是追求和参与正义事业的群众,还是党的领导的直接对象。“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人民中心、最高、至要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彰显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和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心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成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又构成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坚持人民根本政治立场,站在人民正义事业一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立场化为“坚持人民至上”观点,主要有: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理论来自人民的观点,理论为了人民的观点,理论造福人民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激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回答“人民之问”。要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解决人民急难愁盼,总结人民群众智慧,创造人民群众话语,使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普及与提高、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为人民提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装。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自信”即相信自己而不盲从,“自立”即独立自主而不依赖。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自信自强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新时代风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自信自立将独立自主与自信自强相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彰显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构成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自信自立”是一种理论创新的主体性立场,从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论创新“主体”自身出发,发挥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善于理论创新的“主体性”,坚决反对照搬西方、食古不化的“奴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立场化为“坚持自信自立”,观点主要有: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观点,中国人自己探索解答的观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观点。百年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篇章,1944年毛泽东即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和观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志气,以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增强底气,以“理论上的中国”增强霸气,展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恪守正道,“创新”即创造新事物。“守正”是坚定信仰、把正方向,是创新中的守正构成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守正中的创新构成守正的根本。“守正”与“创新”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彰显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于2018年首次将两者组合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作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守正创新”立场,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对以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正是在这个立场下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目的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立场化为“坚持自信自立”,观点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观点,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观点。“坚持守正创新”的立场和观点,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并深化认识实践发展规律,敢于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没有理论创新的自主性,就不可能有理论生产的原创性;不能正确对待前人说过的原话,就不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呼唤,又是现实的矛盾;是实践的驱动力,又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实践智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彰显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治国理政反复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而且理论创新要求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成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立场,也就是从问题出发推动理论创新的立场,指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理论立场,以问题为中心促进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立场化为“坚持问题导向”观点,主要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观点,以解决问题为根本任务的观点,聚焦发展过程中新问题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聚焦五类现实问题,是对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引导。“坚持问题导向”的立场和观点,要抓住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个“牛鼻子”,善于以主要矛盾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创新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机制。要把马克思主义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上来,“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是事物发展的有机整体,《吕氏春秋》曰:“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系统思维”强调以“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彰显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系统思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习近平不仅反复强调和运用系统思维,而且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其作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的理论创新立场,是立足整体把握部分的立场,普遍联系中把握规律的立场,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立场。1937年毛泽东指出:“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立场化为“坚持系统观念”观点,主要有:在当前与长远关系中前瞻性思考的观点,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中全局性谋划的观点,在宏观与微观关系中战略性布局的观点,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中整体性推进的观点,在特殊与一般关系中原则性处理的观点。“坚持系统观念”的立场和观点,也是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习近平将系统观念视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天下”一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具有中华文明优秀的传承性,包含人文价值和政治秩序两个层面的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与天下人共欢乐的”“胸怀天下”既是对传统大同理想、天下情怀的赓续弘扬,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2017年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胸怀天下”一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胸怀天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彰显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创新立场,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立场,又是人类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世界立场。习近平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立场化为“坚持胸怀天下”观点,主要有: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观点,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的观点,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的观点,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观点。“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把握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回应各国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
总而言之,“六个必须坚持”是相互关联、内在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两个全面”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简介:黄显中,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紫薇,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毛泽东研究》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10-20 1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