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敬才:逆溯视域中《巴黎手稿》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马克思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语境中开始自己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其研究对象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其内核是私有财产制度;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这一制度的辩护和说明,取得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巴黎手稿》。私有财产制度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而且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核心,因此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灵魂。资产阶级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法哲学的前提,全力以赴地论证其合理性,并形成了广为人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以资本—地产—雇佣劳动三位一体为分析框架,以资本主宰一切的统治地位是天然合理的为论证目标。在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初试身手的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性理论缺陷,即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没有说明事实本身。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一切,却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这是马克思批判私有财产制度的开始,其后继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资本论》都以批判资本的形式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仅体现为各自思想发育程度的不同,其思想实质始终未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批判不只是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包括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内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狭义政治经济学指教科书中的政治经济学,广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客观存在于马克思的文献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外在形式是多学科内容融贯为一,内在灵魂是哲学与狭义政治经济学互为内生变量。私有财产制度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七个方面:一是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剩余价值理论;二是经济哲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异化劳动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三是法哲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区分私有财产的经济合理性与法律合理性,明确指出法律合理性与经济合理性的不同。私有财产只具有法律合理性,不具有经济合理性;四是政治哲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私有财产制度必然灭亡的理论;五是历史哲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揭示以资本形式存在的私有财产“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六是工艺哲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指明私有财产制度下的“劳动资料扼杀工人”,实际是“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七是人学批判,其理论成果是明确指出,私有财产制度把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视为商品是否定人、敌视人。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开始的私有财产制度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起点意义,为后继文献如《大纲》和《资本论》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理论前提,框定了理论视野。马克思的做法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做法截然相反,他首先对私有财产做出全新界定,认为私有财产体现了资本、劳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主体本质是劳动。这样的判断是运用特定方法的结果,即“只有把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才能同时弄清楚国民经济学的运动本身的真正规定性”。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认知从一开始便占得先机,相较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法学,实现了三个根本性理论转向。
一是关注焦点转向。论说私有财产的传统理论语境是法学语境,这种语境中的私有财产是以物为中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由此出发,用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倾力论证这种法权关系的天然合理性。马克思的关注焦点是这种法权关系及其资产阶级经济学视野之外的始源性内容,私有财产是劳动成果,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法学脱离劳动去论说私有财产,出发点就错了。
二是学科视域转向。马克思论说私有财产的学科视域既非纯法学的,也非纯政治经济学的,而是法学、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者有机统一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私有财产“主体本质”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能够证明这一点。三个学科对私有财产进行的有机统一的论说,产生出强劲有力的理论逻辑。私有财产并非上天恩赏,也非自然产生,而是劳动成果。劳动主体是劳动者,劳动成果归属于劳动者天经地义。资产阶级法学和经济学离开劳动主体论说私有财产,是脱离私有财产创造主体的喧宾夺主式做法,无法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三是阶级立场转向。资产阶级法学和经济学给人以它们属于一般性论说因而与阶级立场无关的印象,实际上它们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论说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只有劳动者才劳动,在私有财产制度下进行劳动的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社会历史性前提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被剥夺,成为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劳动者自己则成为除劳动力商品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样的阶级立场确实具有价值倾向性质,但其客观基础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历史事实。基于这种事实而来的阶级立场及其理论结论具有科学性质,因为它与客观事实一致。
以如上三个理论转向为契机,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了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他在不同方面的批判思想其发育程度有高有低,但毕竟为此后私有财产制度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框定了理论视野,是此后批判的理论前提。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巴黎手稿》与后继文献特别是《大纲》及《资本论》之间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
二、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如果以《大纲》与《资本论》中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标准衡量,可以看出,《巴黎手稿》中狭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育程度较低,其对私有财产制度的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还停留于经验性叙说层面。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劳动价值论对批判私有财产制度的重要意义,还要等到稍后的《神圣家族》中才能获得这种认识,商品二重性的发现和价值二重性的揭示更是有待其完成的理论任务。如上两项理论任务尚未完成,导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分析框架相抗衡的狭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还没有被构筑出来。这说明,马克思要想建立剩余价值理论,并在狭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一击致命地批判私有财产制度,还有许多理论任务要完成。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马克思已经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做了重要的奠基性工作。
第一,发现和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私有财产问题上弄虚作假,把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说成和谐统一,进而把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说成和谐统一。马克思语带讽刺地说:“这是一种天堂般的原始状态。”马克思以亚当·斯密经济学为批判对象,逐条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私有财产问题上的虚伪之处,因为它与私有财产的客观事实之间是悖谬的。
第二,发现并指出私有财产导致的社会历史性后果,并以较为感性的语言描述这种后果:“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这样的描述更像社会学而非狭义政治经济学,但对马克思而言其意义非同小可,它为进一步在狭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奠定了经验事实基础。这样的基础是前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创设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三,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时有一个重要发现,它对以后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发现,私有财产不只是经济现象,同时还是政治现象、法律现象、哲学现象、历史现象、工艺现象和文化现象。要认识和说明私有财产问题,仅靠狭义政治经济学一个学科无法完成任务,只有狭义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内在统一、多学科知识融贯为一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才能把私有财产的多重本质揭示出来。在写作《巴黎手稿》之后,马克思在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同时进行历史学、工艺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研究能够证明这一点。这样的发现具有起始意义,对此,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只是初试身手,在后继文献如《大纲》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这一发现变成了博大精深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经济哲学批判
与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相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意义的经济哲学批判更为成功。作为经济哲学成果之一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结构,由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性规定是“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外延性规定是雇佣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之间主客体关系的性质发生根本性颠倒,进而使雇佣劳动者的类本质和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作为人的关系发生质变。
第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存在费尔巴哈哲学异化论和黑格尔哲学异化论的思维方式的痕迹,这实际上是改造他们的哲学异化论,从而实现哲学与狭义政治经济学有机结合的成果。马克思在讲到黑格尔哲学时说:“因为《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这一认知表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确实受到了黑格尔哲学异化论的直接影响。
第三,直接指明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根据。已有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一理论的哲学根据问题,而如此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不完整的。马克思给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根据:“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这一命题内涵丰富,意谓事物存在与否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劳动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母体,劳动异化的性质表明,异化劳动不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而是分离,因此,得出私有财产制度前提下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的结论则顺理成章。
第四,异化劳动概念中“异化”指称劳动的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即资本主义性质。用什么标准才能判断出劳动的异化性质?马克思给出的衡量标准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不仅是劳动异化性质的判断标准,同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即经济人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第五,明确指出异化劳动现象在社会历史意义上具有暂时性,它将伴随私有财产制度的废除而被扬弃,同时异化劳动中的异化性质被消除,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完整的人”变为现实。研究者把《巴黎手稿》中的这一思路概括为人—非人—人的复归。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思路具有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实为误解。在《巴黎手稿》原生语境中理解这一思路,它实际上是人学历史唯物主义,后来又重现于《大纲》中。
第六,马克思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来理解异化劳动问题。异化劳动理论首先是理论,但它真实地反映和概括了私有财产制度下雇佣劳动的非人性质。如何改变这种现实?只有实践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就是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
综上,异化劳动是经济哲学概念。概念的展开是判断,判断的连接是推理,而推理构成特定的思维方式,由此可以说,异化劳动概念是思维方式,更是批判方式。作为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的异化劳动概念频繁出现于《大纲》和《资本论》中,此外还有更多地方不直接使用异化劳动概念但表达了这一思想,其中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例证一:“劳动的这种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也是丧失现实性的过程。劳动把自己变成客观的东西,但是它把它的这种客体性变为它自己的非存在,或它的非存在——资本——的存在。”例证二:“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的产物的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这样的文献事实表明,《巴黎手稿》《大纲》《资本论》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经济哲学意义上的三点一线关系,其中,“线”为异化劳动理论;同时说明,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三者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理论事实。《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缺乏狭义政治经济学、工艺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内容的论证,在《大纲》《资本论》中这样的不足已消失不见。不难发现,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巴黎手稿》中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发育程度还没有达到消除如上不足的水平。
四、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法哲学批判,其理论意义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在于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尚需要时日。马克思十几年后写作的《大纲》完成了这里提出的批判任务。私有财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本。从斯密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本的界定要点有三个:(1)资本是生产要素,它与地产和雇佣劳动一起构成生产要素体系;(2)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资本是用于投资以期获得回报的物;(3)资本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资本生产物归于资本家天经地义。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截然相反,马克思从法哲学层面给资本下定义,认为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这样的定义已达到很高的认知程度,与《大纲》中的认知没有本质区别,“任何资本除了劳动以外不包含任何别的东西”。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认知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认知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看到了《巴黎手稿》与《大纲》之间在对私有财产的法权认知上前后相继的理论联系。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此时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法权性认知尚不成熟。马克思给资本下定义后马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资本家是如何成为资本家的?他人劳动产品是如何成为资本家所有物的?他人劳动产品为什么会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物?在《巴黎手稿》随后的论述中,马克思试图通过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回答问题,既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又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可惜的是,马克思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此时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功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回答此问题的程度,直到《大纲》的完成才真正地回答了该问题。马克思在《大纲》中严格区分了外化和异化,准确说明异化劳动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前提条件是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产生的过程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被剥夺的过程。在社会历史起点的意义上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因为它是雇佣劳动的原因。先有私有财产的产生,相伴而行的结果是雇佣劳动的产生。一旦私有财产制度完全确立,二者之间就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法权层面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是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思路之一,这样的理论思路贯穿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全程,其典型例证是后继文献《大纲》和《资本论》。第二,此时马克思未能回答上述问题的事实表明,《巴黎手稿》中的原生态思想确实还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有待于发展成熟,成熟的证据是《大纲》,这一文献创造性地回答了《巴黎手稿》中提出的问题。第三,问题的提出及其回答的历史和理论逻辑表明,《巴黎手稿》与《大纲》进而与《资本论》之间确实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于历史演进层面,也表现于理论逻辑层面。
五、政治哲学批判
《巴黎手稿》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政治哲学批判取得了阶段性理论成果。与后继文献如《大纲》《资本论》相比,这里的批判还不成熟,其直接表现为对私有财产制度内在矛盾的分析既不具体,也不深入。此时,马克思确实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内核是什么?马克思还没有把它上升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高度加以认知和论述。可喜的是,马克思在后继文献中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回答了该问题。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用雄辩有力的理论逻辑回答了该问题。
应该看到,马克思此时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政治哲学批判已初具体系性轮廓。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私有财产制度下,资本与劳动之间从矛盾进而发展为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矛盾和对立一旦达到“极端”,整个私有财产制度就会灭亡。私有财产制度灭亡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无产阶级“行动”的结果,无产阶级“行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客观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过程之中。无产阶级“行动”的目标是扬弃私有财产,使异化的人成为“完整的人”,由此可以说,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形式的人道主义性质。在马克思看来,扬弃私有财产的无产阶级“行动”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运动,二者缺一不可。“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总而言之,《巴黎手稿》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政治哲学批判是起点,这种批判在后继文献如《大纲》《资本论》中一再出现,虽然所用概念前后稍有区别,但思想实质一致。《大纲》中的以下论述便可证明这一点:“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巴黎手稿》《大纲》之间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和前后相继的演化关系,二者的区别只在于思想发育程度和内容丰富程度的不同。
六、历史哲学批判
《巴黎手稿》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历史哲学批判同样取得了可喜的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发现并提出了有待以后研究的问题。两个方面的情况结合在一起可以体现出此时马克思历史意识的发育程度。
在宏观历史意识层面,马克思的如下命题为以后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该命题含义丰富,稍加解析就可以转化为四个方法论原则,即从劳动角度看世界、看历史、看自然及看人。世界、自然和人都是过程性存在,而过程与过程的前后相继便构成历史,它们的客观基础都是劳动,因此可以说,以劳动为本体的历史意识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
在微观历史意识层面,《巴黎手稿》的理论成果表现为对地产资本化的认知。首先,在资本形成过程中,封建化地产必然转化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化地产,这是残酷剧烈的社会历史性运动,直接结果之一是雇佣劳动的出现及其普遍化。其次,地产资本化表现为资本对人的统治,这种统治以市场秩序强制的形式存在。最后,资本化地产的内在矛盾使然,它会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走向自己的反面,结果是“通过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个人财产”。概括来说,马克思地产资本化论述的实质是相对完整的地产三段论,即封建地产—资本化地产—共产主义社会地产。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的地产三段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后来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影响巨大,它在《大纲》中再次出现并发挥基础性理论作用。作为不动产的地产是私有财产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发现并指出它与资本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的演化轨迹,是马克思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从而成为马克思私有财产制度批判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研究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时间尚短,马克思《巴黎手稿》时期的历史意识仍有不足,集中表现在对“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方面。马克思确实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是私有财产制度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缺少这一研究的私有财产制度批判是不完整的。好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如《大纲》《资本论》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呈现给我们的是相对完整的私有财产制度起源理论,它以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形式存在。例如,在《大纲》中,马克思以历史研究的形式来回答该问题,其理论成果是对资本起源的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典型对象的解剖来回答该问题,呈现给我们的是以英国为解剖对象的对资本原始积累所做的历史学考证意义上的说明。
七、工艺哲学批判
在以往的《巴黎手稿》研究中,工艺哲学研究是薄弱环节。该层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巴黎手稿》本身的工艺哲学研究;二是《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与后继文献中的工艺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与其思想资源之间关系的研究。无论《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是否被纳入研究者的视域,它都是客观存在的理论事实。看不到《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可想而知的理论后果,即难以发现《巴黎手稿》中工艺哲学与后继文献中的工艺哲学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研究。上述原因导致了第二个理论后果的出现,即无视《巴黎手稿》中工艺哲学思想资源的客观存在。
《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思想除了受到斯密分工有害论的影响外,还主要受到舒尔茨《生产的运动》一书中工艺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系统摘录了该书中有关工艺哲学的论述,其中“人们借助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之间有重大区别的观点对马克思有直接影响。直至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仍然认为,《生产的运动》是“一部在某些方面值得称赞的著作”。
工艺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意谓“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追求目标是借助机器生产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工艺哲学是对工艺现象和工艺学的哲学性反思,批判性是其内在灵魂。《巴黎手稿》把工艺哲学的批判目标锁定在私有财产制度的特定层面。私有财产制度的具体化是资本的运行过程,资本运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生产过程的高级阶段是机器生产,在机器生产过程中机器体系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人学关系是马克思工艺哲学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揭示了机器生产与雇佣劳动者之间人学关系之实质的论断:“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劳动资料扼杀工人”。这种揭示的文献起点是《巴黎手稿》,由此可以看出,《巴黎手稿》与后继政治经济学文献之间在工艺哲学上存在内在联系。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做出过与上述论断性质相同的判断,区别只表现为语气强度的不同:“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这一论断的实质是机器体系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颠倒性关系。在自主性劳动中,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是劳动者掌控和运用劳动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机器体系为中介的劳动中,私有财产制度使雇佣劳动者与机器体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颠倒,雇佣劳动者在机器体系面前是被动的,任由机器体系的运转过程摆布。与此同时,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唯一目的是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目的变成现实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雇佣劳动者大量失业,成为“在医生、法官、掘墓者、乞丐管理人等等的眼中才存在的人物”。
《巴黎手稿》中的工艺哲学批判是微型理论结构,以六种关系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一,在以往的历史中,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疏远而非相互结合,应然的状态是二者有机统一。第二,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第三,自然科学与自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工业是其中介形式,如此形成的自然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第四,在私有财产制度前提下,人通过工业与自然打交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就是异化。第五,自然科学是人的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六,人的科学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人是核心。与这一核心密切相关的自然、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等因素分别是人的实践对象、认知形式和实践形式,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私有财产制度,它一旦与自然科学结合便形成特有的异化形式,即人与机器体系之间关系的异化。
这个微型理论结构多次出现于马克思后继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如《大纲》《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前后相继的文献事实证明,在工艺哲学层面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做法,而《巴黎手稿》是采用这种做法的第一部文献。
八、人学批判
《巴黎手稿》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人学批判的具体内容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私有财产制度无人性、雇佣劳动制度使人异化以及资产阶级经济学对人的否定和敌视。
在资产阶级法学语境中,私有财产是法权意义上的物,归属其所有者天经地义,所以才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之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语境中,私有财产包括资本、地产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们是生产要素意义上的物。马克思在经济哲学意义上界说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意义——撇开私有财产的异化——就在于本质的对象——既作为享受的对象,又作为活动的对象——对人的存在”。这一界定告诉我们,私有财产确实是物,但不仅仅是物,更是关系,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以物为中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动态表现是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不是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而是异化,即劳动异化。私有财产的前提是财产,而财产相对于人而言,具有属人性质,对人而言的意义是人的活动和享受的对象。从这种意义上说,财产的灵魂是人,是创造和使用财产的人。这是比照标准,它使私有财产的无人性质显露出来。私有财产是物,是生产要素,人只能以法人形式存在,非法人性质的人失去了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基于此,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无人性并非夸张之论。
《巴黎手稿》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批判,因为私有财产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雇佣劳动制度,而雇佣劳动的哲学本质是异化劳动。《巴黎手稿》对异化劳动概念的界定相对完整。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是“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实际上是作为私有财产主要形式的资本统治一切,其外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雇佣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关系的异化、雇佣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之间关系的异化、雇佣劳动者与劳动活动之间关系的异化、雇佣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雇佣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作为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能够提出相对完整的异化劳动概念归功于三个方面:第一,他把私有财产制度分析中的雇佣劳动问题由法学语境和狭义政治经济学语境转换为经济哲学语境;第二,他分析雇佣劳动问题的哲学框架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他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判断标准即“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在劳动中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的人,雇佣劳动中的劳动者正好与此相反,劳动使他或她成为自我否定和自我丧失的人,即异化的人。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语境中,雇佣劳动者是工人,是发挥特定经济职能的人,实际上是“商品人”“劳动人”,马克思进而指出,这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是敌视人的。马克思的批判自有道理。“工人”“商品人”“劳动人”的前提是人,“人”前边加上的限定词指称人的经济职能,经济职能从属于人而不是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之,无视人的前提性存在,看到的只是雇佣劳动者为资本服务的经济职能,至于“大写的人”则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这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即经济人的提法名副其实,经济是目的,人是工具。
马克思的人学批判以对政治经济学的特定理解为前提,这种理解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是哲学经济学、人学经济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自视为科学经济学,实际是无人经济学,因为在它的视野中只有人的经济职能而没有人。这种对立源于对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的人是“完整的人”,是社会历史中的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人;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人是职能人,是被资本主宰的人,是除了具有为资本服务的经济职能外空洞无物的人。
九、讨论性结论
综上可以证明,《巴黎手稿》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客观存在的理论事实,而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核是私有财产制度批判。由此可以推断出如下客观存在的理论事实。
第一,《巴黎手稿》内容的学科性质不是纯哲学的,而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包括哲学,但不能被哲学代替。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说,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视域转向是生命攸关的大事,我们作为理解者只有注意到这一点并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才能够准确把握《巴黎手稿》的原生态思想。
第二,《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不像传统理解的那样是异化劳动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而是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包括从异化劳动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批判。这种批判只是私有财产制度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只顾及哲学意义的批判而忽略其他学科性质的批判是片面的。
第三,《巴黎手稿》思想发育程度的评价标准不是传统认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而是《大纲》和《资本论》中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成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对其做出了经典表述,但它不是也不能代替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全部内容。只用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部分理论成果作为标准衡量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部文献,无法达到客观评估其思想发育程度的目的。
第四,《巴黎手稿》的原生态思想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但广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巴黎手稿》的原生态思想与《大纲》《资本论》中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和紧密。可以说,《巴黎手稿》《大纲》《资本论》是三点一线的关系,其中“线”为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皆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5-22 10:06:00